人生记事 | 我的幸运逢“3”开路

2022-05-16 10:54 鹿鸣 环球教育资讯
浏览

人生60年,与“3”有缘。那些和我有关的大事、喜事、趣事,居然都发生在“3”的年份——

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东台县沈灶公社李南大队,开启我的人生旅程;1983年,毕业于扬州大学历史系,回东台当教师,开启我40年的教育生涯;1993年,任时堰中学副校长,成为学校管理者;2003年,参与创办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实践精细管理的民办教育模式;2014年(原先计划是2013年),转移战场,到岱山创办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实践平民教育,带领团队,全情投入,在城市边缘建起了一座“家门口的好学校”——金陵中学岱山教育集团;2023年,我将正式退休,开启人生下半场。

一个个“3”,串起了一段历时60年的人生过往。一路上遇见的那些真、善、美,总是浮现在眼前,感慨在心头。

1963,出生之年

1963年,人们刚刚走出饥荒的阴影。国家经济形势稍有缓和,大家的日子还都很窘迫,不过,苏中地区的农村家庭,大多数还有吃的。和我同龄的孩子,也都有学上,小学直升初中,自然生长,乐得轻松。

初中毕业照(1977年)

父母遗传给我较好的智商,入学之后,又幸遇几位好老师,成绩一直不错。我的小学和初中,都在幸福小学读的。从一年级开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担任过班长、副班长、学校少先队大队长。

五年级时,遇到一位好老师焦昌俊。他教我们三年,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我是全公社第一名。焦老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优点,经常把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读,一边读一边夸:写得好!他不止一次在班上点名表扬:这样的学生,将来肯定上大学!——一句“肯定”,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与焦昌俊老师合影(2021年)

高中阶段,学习有所松懈,对历史、地理等学科特别喜爱,后来从理科重点班转到文科班。所幸,又碰到两位好老师鲁传杰、陈国银,他们水平高,对学生也特别关心。但整体师资一般,那个班的在籍生,到最后只有我一个考取了大学。

1973,上海之行

10岁那年,叔祖父带我去上海,使我的见识大增。那时候像我这么大的农村孩子,最多就是到附近集镇(公社所在地)上玩玩,去大城市的很少很少。 去上海之前,父亲多次从上海带回来过饼干、面包、苹果,我总认为上海那地方全都是小商店,就像大队的“经销店”。记得那天夜里,母亲喊我起床,简单吃点东西,然后坐着父亲的自行车,骑到三十公里外的海安汽车站,在那里乘坐6点钟的第一班汽车,10点半到南通港,乘坐东方红4号轮,当天下午5点多钟到达上海十六铺码头。那时的路况不好,汽车速度很慢,每小时30公里。车子摇摇晃晃,大人们都晃得瞌睡起来,而我,好奇地瞪大眼睛,看窗外一路的风景。坐轮船时,更是兴奋,四层,哪里见过这样的庞然大物!更为壮观的是长江。以前听说长江,课本上看过长江大桥,第一次“坐”在长江上,周身热血沸腾。轮船从吴淞口进入黄浦江之后,两岸的景象令我目不暇接,第一次见识了什么叫“堆积如山”,煤炭、砂石、陶瓷制品,还有西瓜等各类农副产品,都像小山一样堆着。当时,家里一年到头,难得有一只小西瓜进门,一般还都是全家人分一角尝尝,哪知道城里“长”了这么多西瓜! 下了轮船,我的脚更走不动了。外滩的大楼林立,金陵路上两层高的长廊,各式各样商店的招牌,扑面而来。后来,在南京路上,傻乎乎数过国际饭店的24层,当时是国内最高的建筑。我还去过上海第一百货商店,数数那里一共有多少个门。

在叔祖父家待的那50多天里,一个乡村少年产生了一些不经意的蜕变。每天早晨,我总是第一个起床,跑到巷口吃一只烧饼,叔祖父提前跟人家预订的。大人们起床后,又买回来豆浆、油条,我再跟他们一起吃早饭。早餐后,经常跟叔祖母去菜场,再到“红房子”买些其它食品。每天下午,大人们下班时会带点酸梅汤和汽水。喝汽水,感觉气泡“扎”嘴,我喜欢喝酸梅汤。暑假快结束时,叔祖父准备了许多食品,印象最深的是油煎带鱼。过去没有冰箱,油煎之后,带鱼保存时间长……人生大半辈子下来,吃过的东西、玩过的地方太多太多,但1973年的上海印象,一直清晰地留存在记忆深处。那次回到乡村之后,小伙伴们不断追问我:上海是个什么样子?我一次次的重复讲述,一次次的回忆温暖。那个年代,人们没有电视可看,对外面世界的了解,都靠亲历者口口相传。后来,学生时代的我,又多次一人去上海,我喜欢深度游,从外滩沿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一直走到延安路,再乘20路公交车回到起点。那时,我还能手绘上海核心区的地图。 现在想想,叔祖父给我的精神营养更多。当时,他刚刚退休,经常回到老家来帮助几个亲戚干农活,做家务。乡下理发的时候,别人给一分钱,他给一毛钱,他说他有退休工资。他特别关心小辈的学业,因为我的学业好,所以带我去上海,也是作为一种奖励。请我们几个亲戚家的小朋友去饭店下馆子,吃的几个菜我到现在还记得。等我长大以后,遇到有困难的人,我总是想帮帮人家,应该与叔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从小就给我打下了精神的底子有关。

1983,走上讲台

拍摄于东台公园(1983年)

我的大学生活短暂而曲折。在扬州师院历史系,我同时做几个学科的科代表,估计是高考单科成绩比较高的原因。大二时系里面安排周新国老师担任我们的班主任,班风大振。名义上安排我做系团总支宣传委员,其实许多班级管理的事情都是我做的,记得实习的时候要办理公交车月票,是我去公交公司办理的。上课用的小黑板,百货商店买不到,我到渡江桥下面的百货公司仓库去买的,分到各个小组。最后的毕业合照,也是我去照相馆联系来学校拍摄的,坐位基本上是我安排的,我最后站进去,被几位老师喊着站到他们中间。照片的抬头还是我取的: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83届毕业合影,巧妙回避了本科、专科的问题。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被评为“学雷锋学习积极分子”。记得割草劳动的时候,劳动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好几个人都不愿干,我有点急了,一个人把一片草割完。最后分配的时候,系里面计划让我留校,后来教育部门规定苏北四市的学生全部回原籍,所以分配我到了盐城。经个人申请和组织同意,不久才回到东台。

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1983届毕业合影

当时,历史教师紧缺,我被照顾分配到江苏省东台中学工作。优良的教风使我的教学生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东中,我遇到了一大批优秀教师:陈笃沂、周启东、冯克维、穆一冰、周冬书、蒋君柔、车永和、马亚森、乔桂馥、吉荣锋、朱榕生、左士莹、孙雅兰、赵凤祥、谭德铨、丁友正、李志成、王兆平、樊亚东等。陈笃沂老师跟我在一个办公室,他每天晚上都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来找他问问题的学生许多都不是他所任教班级上的,他都是不厌其烦。有时候,遇到一些无解的题目,他就用反证法,证明这是一道错题,把证明过程交给学生。陈老师是南大数学系毕业的,功底深厚,我更钦佩的是他的敬业精神。王兆平是学校的后起之秀的代表,敢作敢为,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流。我们都是扬师院校友,感情深厚。后来到了时堰中学又遇到了季镇雄、张崇岭、伍崇炜、李钟杰、赵却伍、汪嘉生、储友来、许文顺、冯友模、冯为民、武连喜、许惠民、顾加宏、梅树桐等校长和优秀教师,他们都有很高的涵养,深受学生的喜爱和社会的尊敬,成了我的榜样。我连续任教了九届高三毕业班,教学成绩良好。我所任教的时堰中学高三文科班的历史成绩多次预考和高考的均分全市第一。我的业务水平得到市教研室的高度认可,教研室的一批老专家跟我成了忘年交。李东林、周继承、王厚皋、朱银均、笪祖辉等都给予我指导和帮助。1986年,我负责全市高考预选的历史学科命题和阅卷工作;1987年,担任职称改革专家组成员;1991年,担任高考预选和师专提前招生历史学科的阅卷组长,是市里面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在全校乃至全市得到很高的评价,多次立功受奖。

盐城史学会成立大会合影(1986年)

1993,而立之年

30岁那年,成了家立了业之后,我又走上管理岗位,担任江苏重点高中东台市时堰中学的副校长。 

当上副校长,背后有插曲。当时,储友来校长要提拔我,而组织部门不同意。因为论资排辈,我在教导处名列第四,前面几位都是“老资格”。而储校长看中的就是我年轻、能干事。最后,他带着公章跑去组织部,找到部长当面说明情况:学校发展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你们不同意,我这个校长也不当了。所以,我这个副校长,是开明的老校长“跑”来的、“要”来的。

摄于时堰中学(1992年)

在时堰中学分管教育教学工作七年间,每天早晨6:00上班,晚上11:00,等学生都休息了才回家。每个月,只休息一天半。当时的高考在每年的7月,考完之后第二天,我们又开始新一届高三的暑期强化训练,累并快乐着。每一年,都有一大批跳出农门、放飞梦想的农家子弟,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欣慰。印象深刻的是,时松海同学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后留学美国攻读博士,2001年,获得诺贝尔奖评委会评出的“全球青年科学家奖”,是中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王俊沣、景旭峰、徐文进、李曙东、杨长进等同学也都成绩优异。记得我在时堰中学的最后一年——2000年,全校443人参加高考,考取了433人。

欢送王俊沣去人民大学(1994年)

2003,转战河西

2000年开始,我在江苏教育学院学习的时候,对民办教育产生了兴趣,参观了晓庄国际实验学校、南京21世纪双语学校,苏州外国语学校等民办学校,对现代化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理念充满向往。2000年8月末我进入民办学校,先后任教于南京21世纪双语学校、南京树人国际学校、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双语学校运动会(2001年)

2003年3月起参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创建,负责学校的招生工作和学生管理文件的起草。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最显著的不同就是学生管理的精细化,处处都是往极致做。还有为家长和学生服务的理念。宿舍管理、校服管理、交通车都是跟公办学校完全不同的。生活老师,负责住校生的生活教育,对学生全面教育考评,并定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统一着装,夏冬和春秋三季校服。学校的交通车开往市区的各个方向,接送学生。开几条线路、设置哪些站点、发车时间都是精心计划,服务到家。我先后分管过学生工作、教学工作、年级组工作、学部工作,2007年的南京市中考第一名、2008年的南京市高考第一名,都出在我分管的年级。全校教职工投票,我被评为建校功勋人物,受到隆重表彰。每年我都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受金陵中学党委表彰。2012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南京市教育局的表彰。这期间最大的收获是遇到了几位老校长(书记),他们的儒雅、他们的仁爱、他们的格局成为我学习的榜样。黄重国、岳燕宁、姚振松、丁强、王次伍、丛一冰,每一个名字都十分响亮。姚振松老校长从2000年开始,一直关心我的工作,给予我许多有益的指导。金陵河西坚持生活为源、生命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信誉不断攀升,成为南京最热门的学校之一。在金陵河西,我先后担任学校的学生处、教学处主任,校长助理、副校长十一年。在民办教育领域,精致管理,同时深受仁爱和谐的金中文化浸润,教学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荣获金陵河西十大功勋人物(2008年)

2013,情系岱山

2014年,受金陵中学委派,我正式到岱山创建金陵中学岱山分校。其实,按照计划这所学校应当在2013年开办,因为准备不到位,推迟开学。 到岱山后,大力推进平民教育,全情奉献于学生,逐步形成了博爱怀仁的教育思想。 2014年9月28日,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办仪式,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雨花台区委书记张一新为学校揭牌。当时雨花台区分管教育的薛国安、钱颐两位副区长和教育工委书记穆耕森、盛云生等领导对学校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心和指导,金陵中学孙夕礼校长给予政策倾斜,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明确目标,砥砺前行。将金中的文化与西善桥、岱山的地方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求真从善”的校风建设目标。同时确立了“培养有文化、懂感恩、勇担当、会创造的优秀公民”的学生培养目标。

岱山分校开办典礼校长集体照(2014年)

“社会家长”,扶贫更扶心。2014年底,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为每一个困难家庭的孩子选认一名“社会家长”。他们慷慨解囊,解决孩子的午餐费和校服费;跟原家长研究孩子的教育方案,帮助孩子进行生涯规划,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2016年7月11日,《中国教育报》对我校的“社会家长”做了专题介绍。 几年的努力,优良的校风逐步形成,餐厅成为全校文明的窗口。《学习强国》平台以“光盘教育已三年,学生从小知节俭”对学生的文明就餐进行了报道。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在不断提升,中考成绩由全市的下游水平一跃进入上游水平,获得教育局颁发的“教学质量提升奖”和“中考质量优秀奖”。学生的素质也在全面提升,在市区教育局组织的体育艺术比赛中频频获奖,2019年获得南京“市长杯”亚军。学校成为“国家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求真从善”的教育取得显著成效。

2017年开始,我们又在板桥新城创建“金陵华兴实验学校”。这里的生源跟岱山有些区别,但总体上跟城里学校不同,大多是苏北、安徽、河南来的新市民的子女。我们把金陵中学的仁爱文化和学校所在地“华兴村”的爱国主义文化以及南京“博爱”的城市文化结合起来,提出了“求真博爱”的校风目标和学校文化建设主题。将博爱具体为12个“爱”:爱自己、爱他人,爱父母、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世界,爱自然、爱人类。每一条都有具体的解释和明确的要求。让师生对照落实,践行“博爱”。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认为爱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就是用爱去培育爱,让学校里所有的人都具有博爱情怀,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所贡献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成功。——这也是我从教四十年最大的感悟。

2023,另起一行

2023,对我而言,又一个吉祥数字年。站在60岁的人生路标旁,我更乐意将它作为“另起一行”的新起点。人到六十,意味着即将退出职场。乐观者说,人生从60岁开始;悲观者说,余生不长,及时行乐。悲观的看法也许是正确的,而乐观的态度,则会引领我遇见更多美好的人和事。 另起一行,不奢求再创辉煌,也绝不徘徊彷徨。——心若向阳,年华未央。(作者:金陵中学岱山教育集团董事长 王敬怀